文化建設
首頁 >> 企業文化 >>文化建設
不該丟失的青春
發布時間:2022-5-30 14:03:0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點擊次數:506

青春是什么,什么叫青春,青春并不是只有十七八,或者二十歲才有,很多人說到了二十七八歲了,我已經只有青春的尾巴了,這是不對的,青春是終生的事情,青春是一種精神,青春是一種永不停息的燃燒,身體是有生物性的節奏,我們的精神生命是永無止境的。一個有青春的人,不是說只是年輕的時候有青春,應該是一輩子活得都非常有靈性。

我現在有深深的感慨,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中充斥著大量“年輕的老人”,什么叫“年輕的老人”呢?就是大概在十四,五歲就固化,未老先衰了,可能認定這個世界就是物質的,金錢的,一生就是買房子買好車,精神就再也不生長了,這就是老掉了,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,五四時期,魯迅先生為什么焦慮年輕人,就是因為覺得年輕人太老了,他在小說《故鄉》里寫的閏土,年少時非常的活潑靈動,后來當自己回到故鄉后再見到閏土,他三十歲不到,頭發已經斑白,嘴巴動了半天,最后叫出一聲老爺,變成他父親那輩,思想固化的封建秩序里去了,小孩子的那種活潑的富有生靈的生命沒了,人變得越來越規范,越來越被環境格式化。

人現在保持青春太難了,生活會逐漸的把你吃掉,這就是卡夫卡寫的,人被符號化了,成為一個工具了。

青春的流逝是一個什么過程呢,就是一個用外部的習慣,不斷地把自己的天然靈性吃掉的過程。今天這個社會把人抹平的力量還是很強的,環境要格式化人的力量也是特別強的。想要擁有青春,首先一點就是對生命要有認識,對自由有一種迫切的渴望與維護,這是一個去格式化和去功利化的過程。我們很多人內心深處有渴望,但是就是軟弱,腦子里想什么,行動上一點兒不敢去試。

人一旦失去青春,就會變得很老成,就會變得很沉穩,變成不惑了,知天命了。而現在的生活環境,很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過的平穩,少風險,但是這樣對年輕人的安排就會讓他失去青春,讓他沒有自己的青春階段就一下跨到中年去了,這樣意味著在生活里面,我們就從來沒有真正自己生活過,到了社會以后就會變得很軟弱,只能跟別人攀比,受相對性的這種虛榮,這種壓制,反而關心的東西都很窄。

我們需要做一個選擇,這需要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轉變,每個人的青春都不同,都有自己的熱愛與想法,我們古代有夸父逐日,愚公移山,今天就特別需要這種精神,這會使整個民族煥發青春,梁啟超先生一百多年前寫的,少年之中國就是朝氣蓬勃的,我們后浪,也需要把這種青春帶到中年去,把青春帶到老年去,這樣給后面的人代代相傳。

不要怕生活在社會的邊緣,就怕生活在自己的邊緣,有青春才有自我,才有自己最真實的真正的生命,這樣才能真正有一種獨立意識,獨立于世界。

宏達 陳開宇


上一條:災難面前的中國精神
下一條:大道至簡
2012年中文字幕在线_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_亚洲αV无码一二三四区不卡_国产精品无码a∨